我家哥哥學校的班導毎週都會與家長分享一篇親子文章
這週分享的是"偷跑的代價"
我也想將老師的這份好意與大家分享~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可是情境轉移至孩子的學習時,就變成了「人比人,急死人」。
在我父母教養子女的那個年代,孩子學習能力的較勁戰,僅止於把左鄰右舍的大毛、二毛,街頭巷尾的金珠、銀珠列為較量對象,訓誡孩子時,總不忘把「敵人」的姓名拿出來耳提面命:「你看人家×××多麼認真讀書,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你呢?」「你看隔壁的×××多麼懂事,不但在學校是模範生,回到家還會幫忙做家事。」訓話內容不僅具體,還理直氣壯。
現代父母教養子女就辛苦多了,因為世界各地埋伏了各種膚色、種族的假想敵,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在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候,這些敵人已磨刀霍霍、伺機而動,準備把自己的孩子擠下人生的競爭舞臺。更氣人的是,還不能拿出老一輩訓人的架式壓人,因為眼前的競爭不只白熱化,更國際化,難不成要說:「你知道在美國有個金髮碧眼的約翰或瑪麗正努力學英文,認真算數學,而且還在學電腦,研究自然生態。你看你這副懶散樣,以後怎麼跟人家一較高下?」
這種輸人不輸陣、磨人又磨心的焦慮,讓人的腦筋轉得比風車還快,馬上就動到提前偷跑上。要搶得學習先機,最簡單的就是當他國孩子還在享受快樂童年時,自己的孩子已在認字、寫字的路上開步走。趁「敵人」不備時,自顧自先展開學習競爭賽。
然而,在學齡前就開始學習認字、寫字,為進入學校教育的學習做暖身,是否真能偷跑成功?
超級生存機器
想像我們的老祖宗在大草原或熱帶叢林裡,為了與天地萬物爭取生機,必須把照子放亮、耳朵豎直,一點風吹草動都不放過,才可能在危機四伏下爭取到生存權。人類的腦子經過幾百萬年的生存演化,與生死攸關的色彩、形狀和圖象早已成為腦內的原始程式。因此,色彩絢麗、變化萬千的線條總能讓注意力駐足,引發小小孩的好奇心,注意春花秋月的變化,觀察萬物間細微的差異。
當時間由遠古拉至現代,色彩、圖象與文字並行出現,幼兒與繪本初次見面時,被深深吸引的總是是書頁上繽紛的線條、色彩,每對晶亮的眼睛,細細蒐尋藏在圖象裡的祕密、冒險和歡樂。故事在色彩、線條、圖畫裡自由發展,在腦內慢慢成形。
總是在多次床邊故事和課堂裡說故事時間以後,孩子才慢慢體會:不只圖畫會述說故事,原來色彩邊的文字也具有說故事的魔力;在自己推理、想像、詮釋之外,還有一個真正說故事的人用文字來呈現他腦內的思維。
呷緊弄破碗
孩子發現文字魅力的過程,因人而異。
有少部分特殊兒童很快就發現了在圖象邊的文字,想一一探知它們所代表的音義;大部分孩子在過了一大段時間以後,才發現文字的存在,在無數次接觸後,腦內的邏輯迴路終於學習為它們「對號入座」;也有少數孩子只願沉溺在圖畫世界裡,一開始就抱定決心,把文字列入長期觀察戶,確定它們純良可親後,才慢慢接納。
這個過程,以前的老人家稱為「開竅」;現代的腦神經科學家則說:「孩子腦內主掌識字的角回,終於成熟、準備就緒了。」
然而,心急如焚的家長,總是等不及「讓對字的好奇和願意親近字」的過程自然發生,而迫不及待的把字強行攻占孩子的世界,把對色彩、圖象的好奇探索及喜愛的過程給排除掉,認定它們只會浪費時間,干擾學習。
人們不但忽略腦內按部就班發展的歷程,還會壓縮、剝奪這個過程的原始功能,讓好奇的求知、敏銳的觀察、原創的活力、推理歸納的邏輯、主動學習的動力,來不及在腦內深深扎根。
教養孩子必須靜心思考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學習認字、寫字?主要目的又是什麼?
在學前階段要求孩子早早學習認字、寫字,除了把父母的焦慮轉移成孩子的學習壓力外,到底有沒有增加孩子未來學習競爭的實力?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進入小學後,絕大多數孩子腦內的角回已成熟得可以接受認字、閱讀的刺激,認字是一件水到渠成、輕鬆自然的事。沒有提早學習的孩子,很快就能追趕上在學前偷跑所產生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完全沒有減緩未來的閱讀和理解力。
當偷跑無法達成原始期待,還可能造成孩子學習厭食現象時,讓人不禁要問:何謂學習競爭力?
學習是一輩子的馬拉松賽,偷跑和捷徑只能暫時取得先機;擁有哪些實力和動力才能自信愉快的走完全程,才是教養者必須從長思考的事。細心呵護孩子的競爭實力,才能在學習競爭賽裡占得一席之地。
(文章摘自國語日報99.06.09、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參考網址: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