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常會說:「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

可是每個父母親只要聽到商人恐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馬上嚇得乖乖就範,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語言或才藝或潛能創意的補習班,

於是父母親的功能變成「計程車司機」,

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接送孩子在不同的上課地點間奔波著。

提早學習一些屬於認知方面的課程,

其實只會短暫地滿足父母親的虛榮感,以長期表現來說是沒有差異的,

更危險地是會排擠孩子隨著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予的正常發展,

比如人格養成與情緒發展等等。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適應力的馬拉松長跑,

當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時,反而會讓孩子累死在起跑點上。  

談到提早學習,最明顯的該是已經算全民運動的英語學習狂潮。

連學校正規課程也從我們當年的國中,往下延伸到從小學三年級,

現在更是有不少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文課了。

的確有很多家長看到非常多發生在周邊或報導中的實例:

生長在多種語言環境下的孩子,可以非常自然地以多種語言同時交替著講話,

而且語調語音也非常純正,

不由得以為只要創造適當的環境,以及投入金錢送去面對老外,

那麼孩子就可以有多種母語,長大後的競爭力豈不是大大提昇了嗎?

很可惜的,若抱著這樣期待的家長,在孩子上了高年級或國中,

會感覺到他們的英文程度似乎沒有更好,反而退步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母語以上,

絕大多數的人,在大腦發育到十歲以後,就會強迫我們選擇一種母語,

因為大腦的空間與運作,必須留給人類其他更且更複雜的學習之用,

因此在十歲以前原本可以很自然切換不同語言模式交談的孩子,

就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學一種語言,是在學一種生活方式。」

也因為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惟模式,

否則就無法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

研究也指出,字與思想是一體兩面的,

因此孩子的母語基礎若是不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理解與學習成效。

這也是過度花時間在英語最大的後遺症:「會排擠其他能力的養成」。

因為孩子的學習時間有限,你花在這一部份,勢必就沒辦法照顧到另一部份,

何況許多非知識性的潛在學習的關鍵時刻就在孩子十歲之前,

這或許是有人說「讓孩子有發呆玩耍的時間比坐在教室上課來得重要」的原因吧!

何況,假如你覺得讓孩子學好英語,是為了讓他更有國際觀,

假如這理論成立的話,

那麼是否在美國土生土長講得一口道地英語的小流泯小混混也非常有國際觀了?

我想真正的國際觀是要能夠有開放的胸襟能包容多元文化,

甚至瞭解他們文化形成的原因,

而且能夠理解別的國家正在關心什麼?他們的政治社會制度是如何?又怎麼演變成的?

語言只是工具,

父母千萬不要把使用工具當作追求的全部,而錯失了真正重要的東西

本文摘自~李偉文文章轉貼分享

 
posted from: http://www.peopo.org/sow/post/10805

 

 我覺得學習是終生的事,其實不必急於一時

重要在於孩子能一直保有對學習的熱情,

孩子跑得快,固然嬴在眼前

可是孩子能夠跑多遠?

願意高高興興、快快樂樂地跑多遠?

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n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